什么是信仰?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?当代高中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?
合肥一中举办“信仰的力量”电影沙龙活动
11月25日,乘着“新课改、新教材”的东风,合肥市第一中学音乐教师韦永珍(特级教师、正高级教师、国务院津贴获得者、合肥市韦永珍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)积极组织高一年级65名学生代表,在北京电影学院(合肥分院)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影沙龙活动。通过观看和赏析《可可西里》和《永不消失的电波》两部影片的精彩片段,让学生认识到信仰的力量;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演绎电影经典片段,引导学生们对信仰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。
合肥一中音乐教师、特级教师韦永珍
据韦永珍老师介绍,此次的戏剧体验课程是合肥一中“新课改、新教材”的重要环节。现在的音乐课不仅仅只涉及音乐,更多的是艺术的课堂。她认为,高中的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是专注于知识文化课,作为艺术老师,她更愿意用学生们都喜闻乐见的方式——看电影、演电影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们释放自我,放松心灵,减轻了学习压力,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。
在观看完《可可西里》和《永不消失的电波》的精彩片段后,学生们针对“信仰”展开了探讨和交流。
学生观影后展开激烈讨论
《可可西里》里的日泰队长为什么死的那么不轰轰烈烈?究竟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《永不消失的电波》英雄李侠在严刑拷打下坚守信念?
北京电影学院(合肥分院)执行院长张备现场解析影片传递出的信仰
针对同学们对影片的理解和提问,北京电影学院(合肥分院)执行院长张备进行了点评,他认为,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他们的信仰。是信仰,指引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和使命。没有无数个烈士奉献自己的一切,就没有新中国,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。高中阶段是人生观、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,充分感悟并理解电影角色,更能促使我们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,更加投入地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大学毕业以后,走上建设新中国的新的岗位,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。
观影之后,学生们分组表演了影片的经典场景,通过自己对影片的理解,进行了个性化的演绎和改编。
合肥一中学生现场表演影片经典片段
合肥一中学生现场表演影片经典片段
表演很快就结束了,但表演所带来的感悟才刚刚开始,参演的同学们表示:排练很辛苦,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,但是一想到影片中所传达的信仰的力量,便就又充满了动力。这种上课方式非常地接地气儿,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,也非常有利于减缓学习压力,放松心情。也正如合肥一中高一五班的马金鞍同学所说:“我们既需要这些艺术课程,感受到人生精彩的一面,也会葆有内心的信仰,自觉地去做题,去迎接高考,迎接未来的精彩人生。”
合肥一中学生谈表演感言
在看完学生们的表演后,韦永珍老师表示,现在的孩子不缺乏知识的积累,更缺乏的是“我为什么要学习”的方向感。学生们通过“演他人之戏”,更加深了对人物的深刻理解,对自身的反省、自悟,以及对英雄人物的理解,对信仰的理解。此次电影沙龙活动能够引发学生们的深度思考,也正是“新课改、新教材”学科融合、德育渗透的初衷和意义所在。
合肥一中领导非常重视戏剧教育渗透艺术课堂,团委书记汪义超、高一年级部张春副主任,以及喜爱戏剧的刘李、张娥老师也一同前往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查看更多 网友热评